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"洪武赶散"的苏州阊门移民,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?

盐城 更新于:2025-07-28 15:41
  • 煦明日志

   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,但需要更准确地理解。
    盐城地处黄淮下游,历史上确实是多次移民潮的重要目的地。根据家谱和一些历史研究:
    1. "明初洪武、永乐大移民(主要原因):" 明朝初年,特别是洪武(1368-1398)和永乐(1403-1424)年间,朝廷为了恢复因战乱和黄河泛滥而严重破坏的生产力,以及巩固边防,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,俗称“洪洞移民”。 "原因:" 元末战乱、红巾军起义、黄河多次改道泛滥,导致淮河流域(包括盐城一带)人烟稀少,土地荒芜。 "来源:" 移民主要来自山西洪洞(这是象征性的说法,实际来源地更广泛,包括山西、陕西以及安徽、江西等地),被安置到包括盐城在内的北方和淮河流域各地。 "影响:" 这两次大规模移民对盐城的人口结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,许多盐城家庭的家谱都追溯到这一时期。因此,说盐城“大部分人是明初”移民,"主要是指这部分因官方政策从外地迁入的人口及其后裔",这在盐城总人口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,是形成现代盐城主体人口结构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    2. "其他时期移民:" 盐城的人口构成并非

    举报
  • 山清水秀13992608067


    江淮官话,又称下江官话。源于楚语,形成于晋,至明代达到鼎盛,成为权威官话。中华民国时作为标准的国音。其语言系统历经永嘉、五代、南宋三次北方化,也受过南方方言的影响,如洪武赶散等战后移民。



    江淮官话是官方通话,培养了汉人的文化优越感。刚柔相济,高雅中正,兼容并包,明朗温和。完美的融合了北音和吴语的因素,具有过度性质。主要特点:保留入声、韵母较多、附加词缀。



    江淮官话分为黄孝、泰如、洪巢三片。存在于江苏中北部,安徽中南部、湖北东部、江西北部、浙江西部。共108个市县,使用总人口近8000万。以扬州和南京为代表,还有重要节点城市如:合肥、安庆、芜湖、宣城、武汉、黄冈、九江……



    以江淮官话为语言载体的扬剧、扬州清曲、扬州评话都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以江淮官话写就的名著有:《红楼梦》《金瓶梅》《西游记》《儒林外史》《绿野仙踪》《官场现行记》《儿女英雄传》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……

    江淮官话,华夏之魂。

    如果感觉不错,欢迎订阅,谢谢!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